【2025环球时报年会系列报道之四】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开放与机遇

编者的话:2024年12月14日,环球时报社举办2025年年会。本届年会以“合作前行: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共鸣”为主题,邀请百余位来自国内外政界、学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围绕4个重大议题,从不同视角探讨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与努力方向。本版连续4天刊发相关内容,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2025年年会的第四个议题“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开放与机遇”。

新质生产力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魏建国(商务部原副部长):我主要想讲一个观点,即新质生产力将引发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产业的变革。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依次是蒸汽机、电动机和计算机,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就是“数字化+制造业”。目前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独具优势,它既有全球最完备、门类最齐、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又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先者。

新质生产力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会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将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类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最好的土地、阳光和雨水。

谈剑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对于新质生产力,“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实体经济而言,真正的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和品质等。

未来是大数据时代,数据被誉为数据经济时代的“石油”。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数据采集使用不规范,甚至滥用,无底线地用。人工智能一定是基于大数据的,这不可避免会侵犯个人隐私。个人隐私问题有时不被个体重视,点点滴滴的个人隐私数据汇聚起来,对于一个区域尤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涉及到的是国家安全问题。

所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科技的创造、技术的创新、产业的赋能,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能力。但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这些发展离不开数据安全问题。

董少鹏(北京丝绸之路合作与发展促进会会长):我的基本观点是,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人的智能的延伸。人工智能主要涉及两种替代,首先是高级的机械系统、信息系统替代了人的工作。其次是技术、工艺、模式的替代。就像原来的有线电话演变成光纤电话,未来或发展为量子通信电话,这是真正的质的替代。新质生产力肯定是相对于旧质生产力,但这个“质”指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工艺、模式的替代性升级。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抓手,但在哪些领域进行“替代”并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仍然有待观察。“人工智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更多地用于维护公共安全,提高灾难灾害防范能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中国已经取得很好效果

许维鸿(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2025年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中国经济仍处在确定性很强的发展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中国经济机制和格局的大框架已经确立。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科技发明成果更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企业和利润,这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所在。

要激发地方政府继续发扬过去几年的创新经验,例如以合肥为代表的资本招商促进科创企业投资、以杭州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投资,都给其他很多地方经济提供了借鉴。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积极性,需要各界理解并给予进一步的鼓励。如何把传统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招商转化为资本招商、基金招商新模式,需要更多深刻的研究和探索。

人工智能已经在中国制造业基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体现在企业数字机床、传感器的信息化,体现在企业家因地制宜点点滴滴的科技创新里,是朴素的生产力进化,而非概念炒作。未来中国先进制造业立国、经济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信息化、自动化,企业家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性价比技术方案、不会跟风炒作新技术概念,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长动能转化,需要通过“科技+产业+金融”,科学家、投资家和企业家三位一体来实现发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这是很具体的实践,也是新质生产力中国特色关键的“新”。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虽然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非常积极的因素,从而能够“解锁”我们很多的担忧。中国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已建成了一个非常齐全的产业链;在生物制药方面,中国也已经掌握了很多专利,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而且,对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创新精神,我们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篇大文章

李金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不仅是“高大上的技术突破”,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2023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10.09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3.84万亿元,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数据,传统产业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化升级。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近年来逐步增长。根据一些国际机构的评估,中国未来产业的综合评分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些重要的技术也处于领跑地位。

但在中国的发展中也有一些“短板”值得注意,比如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仍然不够。除此之外,企业家的预期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

我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比作一个无穷大的符号。这个倒下来的“8”字,左边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水平循环”,右边是“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交叉点是“科技”。只有实现这两个循环,我们才可以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朝着无穷大的方向不断迈进。比如教育改革怎么深化推进、顶尖科技人才怎么引进和留用、科技金融这篇文章怎么写、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怎么培育、整个资本市场怎么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等等,都是大文章。接下来就是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把这几篇大文章做好。

总之,新质生产力不是想出来的,不是通过简单的加法做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张燕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在中美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大市场,以及在新技术领域展现出的强大产业化能力、工程化能力和应用场景能力。

在中美技术能力竞争下,有美国智库建议,针对中国优势,美国应成立5个国家工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机构和平台,抵消中国目前的市场优势以及在产业化、工业化和应用场景上的优势。

中国如何把内需的优势转化为牵引人工智能、芯片和微电子、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要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是一件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大事情,我们要把它做好。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要积极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把它的正面效应挖掘出来。从历史上看,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短期看对经济社会的冲击较大,但从长期看是正效应的。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还满足了人民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例如,在就业方面,新质生产力既创造了大量岗位,又突破了时空和身体的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通过新质生产力获得收入。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