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经济高度互补,中美合作潜力待挖掘

美国政府换届在即,其内外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在大选过后,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终究还是要回归常识与理性。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步入“稳定低增长期”的背景下,维持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繁荣。

在经济结构上,中美经济具有高度的互补性。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高度依赖金融、科技服务业与文化娱乐等领域。近20年来,美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长期在70%以上,2020年更是高达81.5%。美国服务业对全球市场的重大影响,是支撑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基础之一。

反观中国,尽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工业制造业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9.9万亿元,占GDP比重31.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约30%,远超美国16.1%(2022年)的比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在钢铁、汽车、电子设备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在5G通信、高铁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另一边,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在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首次超过50%,到2023年的54.6%,已连续多年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以较高速度增长。

中美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必然在中美贸易上有所反映。据统计,2024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中国对美出口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设备、家电家具等领域,极大满足了美国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与企业生产需求,也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中国自美进口则主要集中于农产品、集成电路等产品。202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000多万吨,占美国大豆总出口量一半以上。基于这种贸易上的互补性,中美两国通过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各自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空间。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升级,确实会给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产能带来压力,但由此产生“中美经济竞争性压倒了互补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中美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是本质上的,合作对于中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与美国企业在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有利于加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即便在电动汽车、光伏等中国企业已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领域,中美企业仍能找到互利双赢的合作抓手。

其次,美国的科技研发若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产能进一步对接,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合作空间。美国的科技企业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先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而中国全门类的工业制造能力与产能则为美国提供了把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降低成本。例如,尽管C919已投入商业运行,但短期内中国仍将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最大海外市场之一,涵盖飞机、技术引进、发动机与零部件等。中美航空业的深入合作不仅将促进美国航空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繁荣。

最后,在共同开发两国市场与第三方市场方面,中美还有更大的潜能可挖掘。美国服务业的先进理念、模式能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中国服务业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中国的庞大市场在美国的数字网络、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眼中无疑也是“香饽饽”。中美服务业从相互奔赴,到共同投资进军全球市场,无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经济结构的视角看,中美在基建、轨道交通、节能等诸多领域均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美方若能破除所谓“经济安全”的魔咒,改正将经贸关系“政治化”“安全化”的错误行径,中美两国经济互补、产业合作,将为中美两国与全球经济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